熟悉规则:首先,你需要熟悉微乐麻将的游戏规则 ,
包括如何和牌 、胡牌、、碰 、等 。只有了解了规则,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 克制下家:在麻将桌上,克制下家是一个重要的策略。作为上家 ,你可以通过控制打出的牌来影响下家的牌局,从而增加自己赢牌的机会 。 灵活应变:在麻将比赛中,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你需要根据手中的牌和牌桌上的情况来灵活调整策略。比如 ,当手中的牌型不好时,可以考虑改变打法,选择更容易和牌的方式 。 记牌和算牌:记牌和算牌是麻将高手的必备技能。通过记住已经打出的牌和剩余的牌 ,你可以更好地接下来的牌局走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保持冷静:在麻将比赛中,保持冷静和理智非常重要 。不要因为一时的胜负而影响情绪,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分析牌局,做出佳的选择。
通过添加客服微信
请注意,虽然微乐麻将自建房胜负规律策略可以提高你的赢牌机会 ,但麻将仍然是一种博弈游戏,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因此,即使你采用了这些策略 ,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胜牌 。重要的是享受游戏过程,保持积极的心态。
1.99%防封号效果,但本店保证不被封号2.此款软件使用过程中,放在后台,既有效果3.软件使用中,软件岀现退岀后台,重新点击启动运行4.遇到以下情况:游/戏漏闹洞修补、服务器维护故障、等原因,导致后期软件无法使用的,请立即联系客服修复5.本店软件售出前,已全部检测能正常安装和使用.
网上科普有关“论语十则翻译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论语十则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 ,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 、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 ,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 ”,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 、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 ,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 ”,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 、练习的意思 。
(4)说:音yuè,同悦 ,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 ,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 ,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 ,恼怒,怨恨 。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 ,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 ,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 ,积德之基 ”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 ,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 ,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 ”不是温习,而是使用 ,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 ,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 ,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 ,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 ,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
此外 ,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 ,“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 ,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 ,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 ,“人不知 ”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 ,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 ,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 ,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 ,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 ,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 、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 ,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 ,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 ”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 ,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 ,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 ,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 ,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 ,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 、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 ,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 ,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 ,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 ,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 ,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 、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 ,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 ,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 ,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 ,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 ,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 ,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 ,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 ,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 ,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 ,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 ,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 ,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 ,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 、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 ,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 ,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 ,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 ,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 ”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 ,“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 ,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 ”字演化为“忠君” ,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 ,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 ,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
注解
(1)道:一本作“导” ,作动词用 。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 ,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 ,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 ,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 ,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人 ”,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 ”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 ,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 ,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 ,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 ,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 ”则非此意 。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 ,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 ,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 、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 ,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 ,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 ,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 ”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 ,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 ,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 、乐等文化知识 。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 ,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 ,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 ,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 、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 ,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 ”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注释
子夏:姓卜 ,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 ,尊重的意思 。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 ”、“尽力” 。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 ,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 ,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 ,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 ,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 ” 、“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 ,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 。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 ,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 ,“不要”的意思 。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 ”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 、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 ,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 、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 ,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 ,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 ,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 ,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 ”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 ,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 ,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 ,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 ,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 ”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 ,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 ,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 。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 、让(6)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 ,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 。子贡善辩 ,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 ,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 。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 ” ,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 、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 、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 ”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 ,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评析
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 ,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 。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 、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 ”,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 ,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 。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 ,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 ,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 ,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 ,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 。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 、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
注释
(1)其:他的 ,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 ,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 ,表示善的 、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 ”的意思 。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 ,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 ”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 ,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 ,超越了过去 。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 ,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 ,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 。这样 ,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 ,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 ,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 ,这是历史的必然 。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 ,“礼 ”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
(2)和:调和、和谐 、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 、文、武 ,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 ,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 ,也是不可行的。 ”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 ,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 、符合的意思 。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
(4)远:音yuàn,动词 ,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 ,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 ,也就值得尊敬了。”
翻译·存在·文化·审美(二)
英语翻译是一门十分专业的英语学问,随着我国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对于英语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英语翻译的基础知识
1. 异化 foreignization 和归化 domestication
保留原语所包含的文化 、形象色彩,叫异化 ,读者通过这样的译文可以感受到异域文化的东西 。例如,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鳄鱼泪,就是异化的翻译方法;舍弃原语所包含的文化、形象色彩 ,取而代之用译文的文化色彩,或者牺牲这种文化色彩而只翻译出其意义就是归化,就是让原文“归顺 ”于译文。例如把crocodile tears 译为假惺惺的眼泪 ,就是归化的翻译方法。
2.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和意译 free translation 直译即照着原文直接翻译,例如 藏龙卧虎 – Hidden dragons and hidden tigers. 意译就是抛弃原文形式而只传达其意义,例如 Dutch courage – 酒后之勇
3. 音译 transliteration 比如:store – 士多 cheese –汁斯 风水 –fungshui
4. 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 faithful to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source text;“达”指的是译文语言流畅自然而不生硬阻滞 the translation or target text should be natural and expressive;“雅 ”指的是译文译文语言风格尽可能贴近原文风格 。
5. 词类的转化 conversion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根据表达需要,在翻译中 ,往往需要进行词类的转化,此外,还包括抽象与具体的转化。
6. 增添法 amplification 比如:增添连线词、范畴词 、冠词、介词等等
7. 省略法 omission比如:省略连线词、范畴词 、冠词、介词等等
8. 汉语是意合parataxis语言 ,分句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 covert,英语是形合 hypotaxis 语言,分句之间关系还是显性的 overt
9. 英语的54种基本句型:
SV / SVC / SVO / SVOO / SVOC
10. 比较来说 ,汉语是动态 dynamic 语言 英语是静态 static 语言;汉语更喜欢使用有灵主语及人或其他有生命的词作主语animate subject,英语更喜欢无灵主语inaminate subject,例如:The sight of the photo reminded me of ...参考教材31面
11. 句子层次来说 ,英译汉常要分division, 汉译英常要合 bination.
英语翻译的题目
饺子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相传为古代医圣张仲景发明 。饺子的制作是包括: 1 擀皮、2 备馅、3 包馅水煮三个步骤。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 ,百食不厌。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中国人接亲待客 、逢年过节都有包饺子吃的习俗,寓意吉利。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更岁交子”吃饺子,更是欢度除夕、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内容。
Dumplings
Dumplings are on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favorite traditional dishes. According to an ancient Chinese legend, dumplings were first made by the medical saint---
Zhang Zhongjing. There are three steps involved in making dumplings: 1 make dumpling wrappers out of dumpling flour;
2 prepare the dumpling stuffing; 3 make dumplings and boil them. With thin and elastic dough skin, fresh and tender stuffing, delicious taste, and unique shapes, dumplings are worth eating hundreds of times. There’s an old saying that claims, “Nothing could be more delicious than dumpling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other holidays, or when treati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Chinese people like to follow the auspicious custom of eating dumplings. To Chinese people who show high reverence for family love, having dumplings at the moment the old year is replaced by the new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bidding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ing in the new year.
剪纸
剪纸paper cutting是中国最为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剪纸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明朝和清朝时期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特别流行。人们常用剪纸美化居家环境。特别是在春节和婚庆期间,剪纸被用来装饰门窗和房间,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剪纸最常用的颜色是红色,象征健康和兴旺 。中国剪纸在世界各地很受欢迎,经常被用作馈赠外国友人的礼物。
Paper cutting is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traditional folk arts. Chinese paper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 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ople often beautify their homes with paper cuttings.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wedding celebrations, in particular, paper cuttings areused to decorate doors, windows and roo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joyousatmosphere. The color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paper cutting is red, which symbolizeshealth and prosperity. Chinese paper cutting is very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isoften given as a present to foreign friends.
大四
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重。除了大四 ,他们开始找工作了,其余的学生总是忙于学习,而不愿参加校园团体和俱乐部 ,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课外活动,不愿与他们的朋友玩玩,不愿关心和学习没有关系的事 。总之 ,他们就像一个机器人。压力大,时间少,功课多。看到同寝室里的人都上图书馆去学习 ,到深夜闭馆才回,而自己却去看**,他们就会有一中内疚感 。一想到白天什么事都没干 ,心理就感到不安,会整夜因此睡不着觉。他们学习太紧张,几乎没有时间好好品尝生活,干些其他事 ,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读大学使他们失去太多的个人幸福和健康 。
Nowadays, college students bear great/heavy academic pressure. You will find all of them, except seniors who are beginning to look for a job, always too busy with their studies to join campus organizations or clubs, to take part in sports and othe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play with their friends,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anything unconnected with their studies. In short, they are just like a robot. They are under great pressure to do too much work in too little time. If they go to a movie while their roommates are studying in the library until it closes at midnight, they will feel guilty. The very idea of doing nothing during the day will make them unfortable and sleepless all night. They study so hard that they hardly have time to savour life and to pursue other interests to grow as all/well-
rounded people. The pursuit of college education costs them too much personal happiness and health.
胡同
北京有无数的胡同hutong。平民百姓在胡同里的生活给古都北京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北京的胡同不仅仅 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环境,而且还是一门建筑艺术 。通常,胡同内有一个大杂院 ,房间够4到10个家庭的差不多20 口人住。所以,胡同里的生活充满了友善和人情味。如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很多胡同被新的高楼大 厦所取代。但愿胡同可以保留下来 。
In Beijing, there are numerous hutongs. The life of mon people in hutongs brings endless charm to the ancient capital, Beijing. The hutong in Beijing is not onl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on people but also a kind of architecture. Usually, there is a courtyard plex inside hutong, with rooms shared by 4 to 10 families of about 20 people. Therefore, life in hutongs is full of friendliness and genuine humanity. Nowadays, with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ny hutongs are replaced by new tall buildings. I hope hutongs can be preserved.
语言文化与翻译的论文
文学翻译——艺术审美论
文学翻译在语言翻译的各种形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知识、科学文化知识靠翻译来互相传播,互相增进;生活情况以及精神境界的一切事物也靠翻译来互相感受 、渗透、了解和理解。这便是文学翻译发挥的巨大作用 。"(16)文学翻译的品质可以从下面三个主要方面来概括。
情感化
文学翻译家把翻译视为再创作,其原因之一在于译者情感的投入。正如张君川先生所说 ,不论小说还是剧本,都是诗,都是创作 ,首先必须爱之如命,甚至自己也有此创作欲望,拿它当自己的作品,才可下手翻译 ,不然译起来干巴巴的,失去诗意 。艺术作品不是科学论文,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与想象 ,译作亦应如此,才能感人。如果没有译者思想感情的参与,所译的作品就失去了灵魂。就以演剧作个比方:我们看剧本 ,脑中就生出舞台形象,就等于再创造,即就观众、读者来说 ,在看戏 、看小说,也随了演出及作者再创造 。译者又何尝可以例外呢?(17)
文学翻译的过程首先是欣赏,译者须投入情感和想象 ,方能心领神会,进入原作意境,如果报以冷漠,那就很难为之感染、与之共鸣 ,谈不上真正理解。表达的过程更须调动情感、发挥想象,以道出真情,说出实话 ,最终实现传达神韵的境界。
笔者曾听一位翻译家说,翻译是寂寞的行当 。要论工作条件,一个角落放一张桌子足矣。然而翻译家却并不孤独 ,因为他总是在跟人家对话,跟作者对话,跟每个不同的人物对话 ,直至跟每位读者对话。对译制脚本的翻译来说(18),这种对话更生动 、更形象、更直观。在翻译的脑海中有一个大千世界,时而翻滚着惊心动魄的巨幅画卷 ,时而流淌着催人泪下的绵绵情丝 。然而由于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文化因素的差异,"表面文章"往往很难传达那些细微而珍贵的思想情感。因而,译者必须设身处地,进入人物内心深处 ,与之息息相通 、荣辱与共,从而思其所思,感其所感 ,进而言其所欲言。笔者在译《居里夫人》时近乎忘我,每遇动人之处往往情不自禁,随人物一同掉泪 。
张友松先生说 ,文学翻译工作者也像作家一样,需要运用形象思维,不可把翻译工作当作单纯的文字转移工作 ,译者如果只有笔杆子的活动,而没有心灵的活动,不把思想情感调动起来 ,那就传达不出作者的风格和原著的神韵,会糟蹋名著,贻误读者。(19)
可见,情感投入是文学翻译的一条基本原则。
性格再现
文学作品大都以塑造人物性格为特征 。文学翻译的重要任务见于人物性格的再现。张友松先生谈翻译马克·吐温作品的体会时说 ,译者必须细心揣摩原作中描绘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及其言谈举止,把自己溶化在作品的境界里,下笔时则力求使原著中的各种人物和自然景色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使读者得到艺术的享受。(20)
动人的故事由活生生的人物的一言一行构筑起来,人物性格越鲜明,故事就越感人 。比如影片《居里夫人》中的人物 ,其性格十分鲜明。居里夫人,聪颖倔强,脸上闪着火焰 ,眼里充满好奇和智慧,言语朴素而不平淡,铿锵有力而不咄咄逼人;居里博士 ,温和善良,热情诚挚,精辟的话语里充满了想象又富有哲理;老居里先生,豪爽耿直 ,说话快言快语,不给人一点情面;老居里夫人,慈祥厚道 ,是好心肠的贤妻良母;佩罗特教授,高瞻远瞩,语重心长 ,寓意深刻,正是他的一句教诲成了居里夫人乃至无数学子献身科学的座右铭;短暂出场的大科学家开尔文男爵,一位慈良而纯朴的老人 ,纯朴得像天真的孩童……正是这些鲜明的性格赋予了故事生活的气息,使每一幅画面生动而逼真,留给观众难忘的印象。
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对影视翻译来说尤其重要 ,它是保证译制再创作实现生动传神的关键 。"年龄、身份、习性和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各有其特征,他们的外貌 、语言、举动和表情,在译文中都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才算是真正的忠于原著,光在字面上死抠是不行的。"(21)
同样一句话,如果撇开特定的情感、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译法,其效果也不会有很大差异,往往因译者自身的风格所取舍 ,这似乎是一种合理的自由。但是,人物性格特征则是限制这种自由的客观依据。人物性格越鲜明,这种限制就越严格;同样 ,译者对人物性格把握得越准确 、越细致,那么,忠实于这一客观依据的自觉性就越强 ,因而译文的选择就越能"对号入座",真正达到言如其人,观众闻其声便知其人的境界 。
总之,人物性格再现是文学翻译的又一条重要原则。
形式美重建
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表现力 ,却让翻译伤透了脑筋。单就散文、小说之类的作品而言,译者要调动情感,要努力把握人物性格 ,准确再现原作神韵,这已实属难为之事 。遇上诗歌、剧本 、影视片脚本,翻译的任务可谓难上加难。
译诗的原则就是再创诗的意境。朱维之先生说 ,"译者与诗人之间,要心有灵犀一点通,然后经过再创造而表达出诗的意境……译者除了把原诗的内容——思想、感情、精神——表达出来以外 ,在形式上要尽量接近原作,从分行和押韵的方法到语言的风格,都要求接近原作 。"(22)
飞白先生谈到译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时说 ,他的体会印证了马氏的话:"译诗是难事,译我的诗尤其难……它像文字游戏一样,几乎是不可译的。"他说,诗的音韵 、意境是诗赖以飞翔的双翼。在诗的本国语言里 ,它们本来是诗身上的有机部分,就像鸟翼长在鸟身上那么自然和谐,共同构成了飞鸟的——也就是诗的美 。可是如果把诗逐字逐句直译出来 ,原文的音韵和意境面目全非。鸟身看起来并无出入,有头有尾,但诗已经丧失了飞翔的能力。译诗者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尽量保留诗之所以为诗之双翼 。(23)
可见 ,诗歌的翻译不只在于内容的准确表达,而且还在于诗的形式美的再造——努力重建诗所以能飞翔的双翼,两者缺一不可。
剧本的翻译也不是一件易事 ,张君川先生说,戏剧由对话组成,译时要考虑到其中停顿、节奏及动作、人物性格 ,还要琢磨俏皮话 、机智语、幽默、言外意、潜台词。最后还要考虑到戏是上演的,还要"上口"。(24)正是这些要素赋予了剧本翻译力求重建舞台演剧形式美的品格 。
影视片配音脚本的翻译与戏剧脚本的翻译很相似。剧本要拿去上演,译制脚本供配音用,所以译文都要求"上口"。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剧本译好了 ,交给剧团,演员看了译文,然后表演 ,对白依据译文而行。译制脚本则不然。原作的人物对话 、表演已经存在,脚本是依据人物的实际话语译出的,然后拿去让配音演员给剧中人物"对口型" 。 这与剧本的翻译——上演过程正好相反。"口型化"的原则是影视翻译最突出的一大特点。
影视译制有点像双簧 ,用剧中人物的口型装配音演员的声音,使所言所语如出其口 。翻译的任务是为配音提供蓝本,所以译文要在保证准确、生动、感人的前提下 ,力图在长短 、节奏、换气、停顿乃至口型开合等诸方面求得与剧中人物说话时的表情 、口吻相一致,最终使观众闻其声,见其人 ,知道哪句话出自谁的口。
严格地说,译一部片子像填一首词,思想内容自然不能更改,每句每行的"平仄音韵"也有了严格的限定。 假如译者忽视"口型化"的规律 ,不管话语的"轻重缓急",译文任长任短,"意思对了就可以了 ,"那么,这样的译文拿去配音的话,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比如 ,短句译得过长,配音只好加快节奏"赶"——结果平静的心情变得焦急不安,沉稳的性格显出浮躁轻率;反之 ,长句译得过短,配音只能放慢速度"拖"——结果激动热情变得呆滞冷漠,干练果断成了优柔不决 ,如此等等 。
可见,"口型化"原则是影视翻译重建形式美的显著特征。
总结起来,情感化和人物性格再造是文学翻译的共同特征,而文学形态的多样性又赋予了翻译重建形式美的不同艺术品格。这三个方面便构成了文学翻译艺术审美的主要内涵 ,同时也赋予了翻译作为艺术的特殊品质。也就是说,翻译是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行为 ,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 。
注释:
(1) "两舌之人"指古代佛经译场中的译员。
(2) 见《北京青年报》2001年1月8日第21版。
(3)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第173页至174页 。
(4)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32年 ,第89页。
(5) 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第20页。
(6) 朱光潜,同2,第15页至16页 。
(7) 最常见的交流是在同一语言内进行的,称为语内交流(intralingual communication)。语言翻译见之于操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的交流 ,即语际交流(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在语际交流过程中,翻译起着桥梁的作用 。参见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年,第10页。
(8) 这里译文1,就是翻译学上的原文语言或叫原语(source language);译文2则是译文语言或叫译语(target language)。同7第11页 。
(9)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第11页。
(10)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 ,前言第1页至第2页。
(11) 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 ,自序第1页至3页。
(12) 玄奘不但是把梵文佛经译成汉语,而且还是中国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外国,让外国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的翻译家 ,是他第一个把老子的著作译成梵文 。印度学者这样评价玄奘:"在中国以外没有这么伟大的翻译家,在全人类文化史中,只能说玄奘是第一个伟大的翻译家。"参见王秉钦:《文化翻译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0页。
(13) 佛学是古代一种光辉灿烂的文化 。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到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佛学包括宗教、哲学和技术、用梵文写成。梵文是印欧语系中最难懂的语言 。正式从梵文翻译佛经始于公元148年,也是我国翻译事业的发端。同12第239页。
(14) 同11第239页至242页 。
(15) 同5,第322页。
(16) 姜椿芳语 ,引自巴金等著《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页
(17) 张君川《我的文艺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43页。
(18) 译制脚本指电视台或影视公司用作配音译制的进口** 、电视剧一类影视片的翻译脚本 。影视片剧本属影视文学的范畴,因此 ,影视脚本的翻译应视为一种文学翻译形式。
(19) 张友松《文学翻译漫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32页至433页。
(20) 同19。
(21) 同19 。
(22) 朱维之《译诗漫谈》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84页。
(23) 飞白《译诗漫笔》,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5页。
(24) 同17 。
翻译公司的领域有哪些?
语言文化与翻译的论文
论文摘要: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文化差异的存在常常成为翻译的障碍 ,译者必须处理好语言文化间的差异问题,使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
论文关键词: 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翻译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并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对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 、感情色彩、影响等有正确的理解,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歧义 ,落入翻译陷阱。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 、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 、文化习俗 ,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文化,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某种文化的内涵。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往往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干扰 。因为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十分敏感,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不清楚 ,便不能透彻理解反映它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往往同一个特定的文化系统紧密地联系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 。语言既是文化的反映,又是掌握一种文化的直接有效的工具。如果对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文化交流 。交流又促进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只要不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长期处于孤立、闭塞的状态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交流中得到好处。现代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更是以空前的规模 、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因此,可以说 ,在现代国家中,绝对不受外来影响的固有文化是不存在的 。
跨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通过翻译。没有翻译,就没有跨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既促进了各国 、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世界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可见 ,语言、文化、翻译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二、文化差异——翻译的障碍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 ,作为这个过程的主体,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人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任何两个社会都有文化重叠现象。但是除了相似点以外 ,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不同于他们母语的一种异族语言和文化 ,常常碰到一些用自己的语言 、文化和社会价值标准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事、物或者观念,这种跨文化的困惑在翻译实践中是屡见不鲜的 。如:英文电视台新剧集《高校风云》(bos—tonpublic)中有句对白“no,youdidn’tdisturbus.wewerejustchewingthefat. ”chewtheaft不指嚼肥肉 ,真正的意思是“闲聊”。所以,此句应译为“不,你没有打扰我们。我们只是在闲扯 。”又如:刚刚才发薪水 ,有人提议周末大家一起上馆子打牙祭。一位中国女士想要减肥,好穿新近买的一条短裙,推辞说:“no,idon’tthinkicanmakeit.1wanttotightenmybeh. ”后来 ,朋友悄悄地问她:“如果你最近手头不方便的话,我能帮你什么忙么?”该女士被问得一头雾水,解释半天才弄明白。原来 ,“tightenmybelt”是经济拮据,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例如:“theharvestwasbadlastyear,weallhadtotightenourbelts. ”(去年收成很差 ,我们必须节衣缩食度日。)
看来文化差异引起的麻烦还真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
1.文化差异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往往是说话人越过了话语字面意义 ,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 。例如:thatguy’sgotamidastouch.作为听话人,我们首先要懂得midastouch是什么。
尽管我们知道它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的点金术(thegoldentouch) ,但仍不足以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无法获得说话人要传达的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社交语境(如商务活动),最终推断出这句话的意图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 ,就会像点石成金那样轻松赚钱 。
2.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辨方式和推理模式,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中产生不同的联想。交际双方如不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就会使交际发生障碍 ,造成相互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例如:英语中的adultbooks一词语,从字面上看,这个是“成年人” ,一个是“书”,放在一起自然就意为“成年人用书 ”了。然而这样推理出来的答案只是它的字面意义 。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实际上是“色情书籍(刊)”的代名词。原来在西方社会 ,*秽书刊充斥市场,为了遮人耳目,这个委婉词便应运而生。再比如seniorcitizens一词 ,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它所指的是“有社会地位的公民” 。而实际上,这里的senior与社会地位并无任何直接联系。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人们也常常倚老卖老。而西方人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更不想变老 ,老年意味着孤独,所以,就在“公民 ”前面冠以senior这一听起来堂而皇之的字眼 。
对诸如此类的词汇 ,我们如果只注意字面意义,忽视其内涵或社会文化意义,就很难真正理解、正确运用。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 ,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文化信息”,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如有人将字面意义对等和文化对等之间随意划等号,把“milkyway”理解为“牛奶路” ,那更是不懂天文学而贻笑大方 。
3.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对应,形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 ”。
例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化 ,这座昔日被誉为远东金融 、经济和贸易中心的城市正在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发展起着龙头作用。
译文: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hiscity,formallycrownedasthefinancial,economicand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dragonhead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该句中把“龙头作用”译为“dragonheadrole”是不恰当的 。因为在英文中 ,dragon一词的意思是:amvthicalmonster(thatresemblesalargefire—breezinglizard ”柯林斯最新英语),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 ,因而成为至尊无上的帝王的象征,甚至把它看做是光明的未来,而望子成龙”。可是英美却把“龙 ”视为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而这里所谓的“龙头作用”意指“引导、领头、先锋作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误译 。
应改译为:withitsdeepeningeconomicreform ,thiscity,formerlycrownedastheifnancial,economicandtradehubofthefareastisplayingaleadingroleinboos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theyangtzeriv—ervalley.
可见 ,文化差异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往往不同。如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很难正确理解 、正确翻译 。因此 ,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应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多高,则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的`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 。
三、提高文化意识 ,跨越文化鸿沟
文化意识即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 ,译者在进行语言文字转换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为此 ,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 ,而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文化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 。这就会导致误译。所以 ,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个语言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 。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意义的转换 ,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翻译者在处理文化因素时必须牢牢记住两点:一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原作的意思;二是如何让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正确地理解译文的意思 ,并尽可能多地吸收原语的文化养分。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问的距离 ,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有了这种态度,译者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 。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还要善于发现语言的共通性。如: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不难发现 ,中英文在这一成语上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 。汉文化中,曹操素有“奸雄 ”的称号,而英语中就使用了“devil”这个词。中英文用法上有惊人相似之处的还有:hethathasbeenbittenbyaserpentisafraidofarope.(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towamasnakeinone’sbosom讲述的正是我们汉文化中的“农夫和蛇的故事” 。
翻译 ,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运动,还是作为一种职业、一种知识技能,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翻译的观念 、方法、样式、标准、风格等特征无不与时俱进。观察一下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内的翻译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 ,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 、最敏锐的领域之一 。
由于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间存在着众多差异 ,文化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不可能相同。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有着独特的敏感性 。读者的这一独特的文化敏感性正是作者在创作语言作品时的语用前提。因此,用某一种语言创作的作品只有生活在这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才能做出作者所期待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也只能是大致相同。俗话说得好 ,读《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 ,翻译者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的产物。因此,文化交流中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 ,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碍 。只有充分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弄清词语的真实含义,把握好翻译的原因和尺度 ,既要考虑词语中的文化因素怎样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由于文化因素而产生误译,才能使得译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
总之 ,译者只有提高文化意识,才能跨越文化的鸿沟。
;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环境中,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 ,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的翻译需求,专业的翻译公司提供广泛的翻译服务,并涉及多个领域。下面 ,雅言翻译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翻译公司领域。
1、商务翻译:商务翻译是翻译公司最常见的领域之一 。它涉及商业文件、商业合同 、企业报告、市场营销资料等的翻译工作。在全球商业合作中,准确理解并传达商业信息至关重要。翻译公司通过配备商务背景的翻译人员,确保商务文件的准确翻译,促进跨国企业间的高效沟通和合作 。
2、法律翻译:法律翻译要求翻译人员精通法律术语和法律体系 ,能够准确传达法律文件的内容。法律文件可能包括合同 、法庭文件、法律意见书等。翻译公司提供专业的法律翻译服务,确保法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满足律师事务所、法院和企事业单位对法律文件翻译的需求。
3 、医学翻译:医学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备医学背景知识 ,能够准确理解和转换医学术语 。医学翻译范围涉及医学文献、病历、临床试验报告等。翻译公司配备有医学专业背景的翻译人员,提供准确传达医学信息的翻译服务,确保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的顺利运作。
4 、科技翻译:科技翻译涉及工程、科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文件翻译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科技翻译在全球技术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公司配备有相关领域知识的专业翻译人员,确保科技文档和说明书的准确传达,促进科技创新和跨国技术合作。
5、财务翻译:财务翻译涉及财务报告 、年度审计报告、财务数据等的翻译工作 。准确传达财务信息对于国际投资者和企业决策者至关重要。翻译公司配备有财务背景的翻译人员 ,确保财务文件的准确翻译,促进国际商业交流与合作。
6、文化翻译:文化翻译注重将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传达到目标语言的翻译工作 。它在艺术 、文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翻译要求翻译人员不仅精通语言,还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公司提供文化翻译服务 ,确保文化产品和创意的跨文化传播 。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翻译公司领域。随着全球互联和跨国合作的不断增加,翻译公司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无论是商务合作、法律文件 、医学资料、科技文档还是其他领域的翻译需求,专业的翻译公司将通过配备合适领域的翻译人员,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准确的翻译服务 ,促进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于“论语十则翻译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雅珍来了]投稿,不代表踏浪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pminer.cn/zlan/202510-10698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踏浪网的签约作者“雅珍来了”!
希望本篇文章《实测辅助分享“中至上饶麻将有挂的吗”(提高胜率)》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踏浪网]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熟悉规则:首先,你需要熟悉微乐麻将的游戏规则,...